苏联篮球巨星 从绝杀慕尼黑看中美博弈:美国态度 180 度大转弯,G20 峰会传来新消息
面对强大的对手,我们该怎么办?
众所周知,近段时间以来,美国在多方面制造麻烦、制造摩擦,导致中美关系一度紧张,不过上周六下午,日本大阪G20峰会传来新消息,带来转机。
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短短几个月的时间,美国原本傲慢强硬的态度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这让我想起前几天看的一部俄罗斯电影,这部看似热血纯粹的篮球电影,居然对当下中美之间的比赛做出了准确的“预测”,它就是《慕尼黑绝杀》。
▲电影预告海报
象征着“苏联熊”与“美国鹰”之间的较量。
“慕尼黑”的故事要追溯到1971年,当时世界正笼罩在冷战的阴影之下,在美苏紧张对峙的背景下,体育比赛无疑成为双方都能接受的沟通方式。但在时代背景下,原本“简单”的比赛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1977年柏林墙哨所
次年的奥运会成为美苏男篮的共同目标,美国队信心满满,人才济济,在奥运会上36年来未尝败绩。
▲现实生活中美国男篮36年不败
(大学生团队)
美国无疑是篮球界的强队,只要战略得当,夺得慕尼黑奥运会金牌轻而易举。然而看似无敌的美国队也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练理念陈旧、NBA球星缺席等。
▲1972年的苏联男篮
也是电影《慕尼黑》的原型
苏联人同样斗志昂扬。1947年加入世界篮球协会后,苏联篮球发展迅速。他们击败了除美国以外的所有世界强队,巩固了欧洲霸主地位。不过,此前三届奥运会,苏联队从未战胜过美国队。
▲影片主角之一、苏联队主教练加兰
(原名:)真实原型照片
这给了苏联人很大的干劲,他们决心在慕尼黑奥运会上报仇。上届世锦赛两次战胜美国队的经历也给了苏联队信心:美国队并非不可战胜。他们开始了长达一年的备战,电影《慕尼黑》中讲述的传奇故事就此拉开序幕。
1. 政治篮球
虽然是一部体育电影,但影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当苏联队主教练加兰任(原名康德拉申)在新闻发布会上大胆发表“美国队会被我们打败”的言论时,苏联官员表现得极为惊慌和愤怒,并对加兰任的言论进行了严厉批评。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两队在赛前发表一些尖锐的言论并不奇怪,但当时他们需要极其谨慎。原因是他们认为加兰德是在拿国家的声誉做赌注:战胜美国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一旦失败,苏联的国际形象将大打折扣,甚至成为西方阵营的“把柄”。
▲美苏领导人著名的“厨房辩论”
一个小厨房可能会引发意识形态的争论
更何况,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
影片中美国人的行为也并不“理性”:纽约街头混混在得知苏联球员身份后,用略带玩笑的口吻称其为“共产党员”;决赛开始前,美国评论员的一句“这不仅是一场篮球比赛,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较量”更是将这场篮球赛的政治氛围推向了高潮。
虽然与史实有些出入,但影片改编并非空穴来风:在当时美苏对抗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任何领域的优势都可能使一方占据舆论上风,而对手的缺点和失败则可能成为抹黑、讽刺的无形“武器”,并非没有先例。
▲1974年,一名苏联空军飞行员乘飞机叛逃美国
(第一次在日本的强行登陆)使得苏联不仅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他们在舆论面前也极其被动。
体育确实不应该和政治挂钩,但不幸的是,现实中体育和政治挂钩的国际赛事数不胜数,就连奥运会也难逃此命运。
▲西方的双重标准也适用于体育界
无论是苏联队,还是中国队,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在西方看来,扼杀中国、俄罗斯等国的体育成就也符合其“战略需要”苏联篮球巨星,而利用其主导的国际体育组织“发号施令”也成为了“常规操作”。
▲中国玩家遭遇“黑哨”很常见
世界上,几乎所有号称“不与政治挂钩”的领域,包括科学、体育、文学等等,都充满了国家之间的斗争,这是这部影片带给君武君最直接的印象。
2.消除恐惧
在来自政治、对手等多重高压之下,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苏联队面临的境遇,并不比2016年里约奥运会好多少:对手美国队是当时世界最强队,奥运会举办地西德慕尼黑是北约领土。
▲真实美苏篮球决赛老照片集锦
尽管在男篮决赛前(男篮正处于比赛最后一天),苏联就已经超越美国,位居金牌数第一,但苏联依然渴望这枚男篮金牌,以此向苏联建国50周年献礼苏联篮球巨星,同时也为美国队报一箭之仇。
▲比赛最后一天前
苏联金牌总数已超过美国
(摘自百度百科慕尼黑奥运会词条)
美国队同样表现出了极强的精神,而且他们也有很多优势:西德是美国的盟友,美国人很容易就跑到慕尼黑为美国队加油;而在铁幕的另一边,苏联球迷想要跑到西德为苏联队加油,基本是不可能的。
其实,影片中苏联球员女友以亲人身份在看台上为苏联队加油的场景纯属虚构,当时苏联对观众入场限制十分严格,除了体育官员、与赛事相关的球员和教练外,其他人不得入场。
▲现场观众几乎全部是美国人
美国队享有“主场”优势
现实中的体育场几乎就是美国球迷的主场,星条旗海洋,孤军奋战的苏联人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苏联人对美国队的恐惧充斥着影片的前半部分:官员慌乱,球员疑神疑鬼,甚至在奥运村遭到恐怖分子袭击后,苏联官员立刻想借机退出比赛。
▲认为这句话
这也正是影片想要向观众表达的核心思想。
不过主教练的两句话很有力量:“美国队迟早要失败,我觉得他们输给我们还好,不丢人。”“失败是我们的结局,但比赛才是我们的命运。”
▲ 纵观整部影片,苏联教练加兰德一直
消除对美国的恐惧,树立胜利的信心
纵观影片,加兰作为教练只做两件事:用刻苦的训练和鼓励,消除队员们心中的恐惧;用强硬的态度,支持苏联队继续奥运之旅,直到完成比赛,并最终击败美国队。
消除心中的恐惧,是走向胜利的第一步;明知不可能做到的事,却依然坚持去做,是一种伟大的成就。在君武君看来,《古剑奇谭》的这种精神,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给所有观众的核心价值,也是中国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强大对手时,需要树立的信念。
▲巧合的是,这位苏联篮球教练的想法
他居然还结识了东方抗战的一位团长。
想法出奇的一致...
3. 电影幕后花絮
作为一部小众的俄罗斯电影,《慕尼黑》在中国上映后的前期宣传和影院点映成绩都相对较低,甚至遭遇了一些“不公平”的待遇。
▲《慕尼黑》在豆瓣获得8.3高分
但其却凭借着极佳的口碑成为了票房黑马,以国内影评网站8.3分的高分,力压同期上映的美国好莱坞大片《黑衣人:全球追缉》(5.7分),在银幕之外再一次战胜了美国。
▲美国大片《黑衣人》在排片上占有绝对优势
只拿到了5.7分不及格,被打得很惨
不过《慕尼黑》并非新片,2017年12月28日在俄罗斯上映,便打破了俄罗斯史上最高票房纪录,中国在一年多后引进这部影片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2018年10月,中国军舰拦截进入中国领海的美国军舰
利用近距离“切断”迫使汽车紧急转弯
仔细想想,电影与现实确实有几分相似:如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篮球赛一样,中美两国目前在某些领域展开着激烈的竞争;中国是后起之秀,而作为世界最强国的美国也拥有诸多优势,而中国国内也有不少人对“战胜”强敌持怀疑态度。
▲1952年上甘岭战役后志愿军战士欢呼雀跃
我们能在“比赛”中战胜美国吗?诚然,和1972年一样,美国在很多领域仍然是世界最强,包括篮球。但正如电影中苏联人所说,“美国队很强大,但并非不可战胜。”
▲20世纪60年代,中国击落了5架
美国U-2高空侦察机
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新中国70年的历史,也是中美对抗、竞争与合作的历史。抗美援朝战争、“两弹一星”、击落U-2侦察机……新中国诞生之时一穷二白,但老一辈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奇迹,从不低头,从不认输。
▲中国成功试爆原子弹,粉碎了美国的核讹诈图谋
(电影《Out of the Blue》)
四、今日中国的启示
时光荏苒苏联篮球巨星,依然是世界第一大国的美国显然已经将中国视为头号对手,中美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电影里的足球场延伸到经济、科技、军事、文化、5G技术等方方面面,技术封锁、关税壁垒……美国几乎用尽了所有手段来遏制、遏制这个后来居上的“后来者”。
▲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开讲话:
美国不能被其他国家超越,必须赢得5G竞赛
对于美国遏制中国的举措,英国著名汉学家马丁·雅克在其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曾说过:“自1945年以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头号强国,即使在冷战时期,美国也仍然领先于苏联。”
▲1885-2005年美国与苏联/俄罗斯GDP走势图
从沙俄时代,直到苏联解体,美国在经济上一直占有绝对优势。
▲尽管苏联勉强与美国实现军事平衡
但经济逐渐陷入困境
(图为苏联街头民众排队买食物)
由于美国西方在世界上长期占据霸权地位,“今天的世界还是西方世界,很多国家的全球化过程就是西方化的过程。”当中国改革开放、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努力与世界接轨发展时,美国起初并不重视。
▲经过13年的谈判,中国终于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
因为在西方世界看来,“中国的崛起不会给世界带来太大的改变”,中国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迟早会“变成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这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既定的发展路径,然而,他们都错了。
▲西方眼中的印度发展模式
这是一条符合他们意愿的“西化”道路。
(图为孟买贫民窟)
中国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制度体系是中国不走西方老发展道路的基础。美国逐渐意识到,独立后的中国不再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合作伙伴,而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在危机感的驱使下,美国打出了遏制、减缓中国崛起的主意。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输给苏联的美国篮球队拒绝站在亚军领奖台上。
▲惨败后,美国队拒绝站上亚军领奖台领取银牌
这张经典照片被留下
历史上,美国有“惩罚亚军”的传统:在国际竞争中,稳坐第一的美国只允许第三名的存在,会尽一切可能压制、淘汰第二名,比如德国、苏联、日本等,而已经“拿到了第二名,希望拿第一”的中国自然也成了靶子。
▲1985年美、英、德、法、日五国财政部长
著名的“广场协议”在纽约签署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正陷入衰退
因此,当中国保持矜持时,美国人开始对中国进行“骚扰”:技术封锁、对台军售、南海争端、钓鱼岛争端……甚至动用国家力量对中国企业进行围剿拦截。可以看出,美国认为这些举措是有效的,并享受其中的过程。但这些障碍真的有效吗?
答案当然是另一个词——“不”。
▲1996年台海危机时,中国海军还十分薄弱
对付美国航母打击群的手段并不多
早在2009年5月8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就在媒体面前夸口说:“……到2020年,美国将拥有1100架第五代战机,将碾压世界。”他还认为,“中国在2020年之前不会有四代机,到2025年最多会有几架。”
▲珠海航展亮相的中国空军歼-20战斗机
然而两年后,盖茨访华期间,中国第五代战机歼-20于2011年1月在成都首飞。这样的“巧合”让盖茨感到“羞辱”。如今,歼-20战机已批量装备形成作战能力,美国所谓“中国2020年前不会有四代机”的说法已被驳斥。
▲2018年11月,装备推力矢量发动机的飞机
歼-10B惊艳亮相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在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并通过鹊桥中继卫星发回了世界首张月球背面近距离影像图,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月球背面实现软着陆并与地球中继通信的国家。
▲中国探测器在月球背面拍摄的照片
2019年6月25日,中国成功发射第46颗北斗卫星。截至目前,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精度在1米以内的全球服务,把仅有18颗卫星、仅实现初步运行的欧洲“伽利略系统”远远甩在身后。美国利用GPS进行封锁限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在全球备受瞩目的5G领域,中国企业华为以2160项5G专利位居全球5G专利榜首。截至2019年6月6日,华为已在全球30个国家获得46个5G商用合同,其中包括美国众多西方盟友。无论你如何抵制华为,都改变不了它“真的很好”的事实。
▲2019年5月30日
英国电信运营商EE使用华为设备
英国首次5G直播
发生了一些让美国人困惑的事情:制裁、封锁、威慑,这些手段在美国以前的许多对手身上都试过,但在中国却不那么有效:美国有的东西中国逐渐有了,而美国没有的东西中国也有了……
▲专利榜单前10名美国公司的专利总数
还是不如华为
6月25日,马丁·雅克在大阪论坛的演讲完美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耐心是中国最显著的优势之一,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眼光更长远。”“中国明白,现在的胜利不代表最后的胜利,中国会和平发展,成为一个与西方大国完全不同的新型大国。”
“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们要抓住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但在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注意不要“怨天尤人,伤透了心”,要“放眼长远”。
▲短短20年,中国海军完成蜕变
中美之间的“篮球赛”才刚刚开始,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对手是一个很少输的“巨人”,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曾经陷入困境、贫穷的中国,从来没有被打败过;而如今正在快速成长、日新月异的中国,也不会输。
▲图片来自网络
《慕尼黑》的结局是美好的,苏联队战胜了美国队;然而令人悲伤的是,他们身后的国家却在这场生死战中倒下。时过境迁,昔日的苏联队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如今站在球场中央的是一群中国人。
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在比赛开始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下加兰教练的教诲:
“美国队很强,但是他们迟早会被打败的,我看他们输给我们还好”!